Saturday, September 06, 2008

後現代研究:每個人都有成名十五分鐘的機會

看到一段很棒的文字,讓我想到當前的部落客以及老闆的研究,都是在這樣的潮流下產生的,跟大家分享,來源是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郭志榮2004年的碩士論文:後現代的媒介論述。

後現代是什麼?從傳柯對「差異」的關注、德希達對「延異」的探討、布希亞指出媒體造成的「擬像」,在學者間不斷擦試改寫,賦於意義的過程中,已經很難去分辨後現代的內容,反倒是這種不斷改寫、擦拭的痕跡,卻成為「後現代」存有的明證。   

這樣的不斷拆解再拆解的景況,正是後現代時期的特色。因此,與其苦苦地追索後現代的定義,探求後現代是甚麼?不如關注後現代在哪裡?以何種面貌呈現?從當今社會上越來越多流行的、庶民的文本研究可察覺到,後現代學者所關切的焦點,落實在人類日常的起居生活、休閒娛樂之上,從精神病史研究到瓊瑤小說探討,從柯林頓的政治魅力到麻原彰晃的精神魔力,後現代所開展的正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各種怪誕不經、另類邊緣的現象事物,都有可能成為一家之言,或新的遊戲規則。無論是作者或被論述的主角、事物,套句安迪.沃爾的話:「在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有成名十五分鐘的機會。」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