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30, 2008

新新婚姻觀

最近在整理台灣人對於婚姻的觀念的資料,還滿有趣的:

在60、70年代,也就是差不多我的爸媽結婚的那個年代,台灣在出口導向的經濟政策主導下,經濟持續不斷穩定成長,促成新興的中產階級崛起,普遍提升了一般民眾的生活水準,使得一般人安於現狀。可是緊接著的白色肅清時代,主政者仍希望維持社會的安定與安全,因此政治上有許多壓力、社會上有許多禁忌,使得自由開放在當時仍是有困難的。

70年代內外在環境因為外交、政治、經濟、社會一鑾串的遽變而導致日趨開放的情勢有關,外在現實的束縛與壓力減輕,一般人人介入社會的程度便會加深,注重本土、關懷社會的結果,反叛性及批判性的色彩濃厚,感情觀也走向實際。

80年代後期的台灣,男女之愛在西潮的影響之下,精神情愛降低而肉體性愛增高,性愛的空虛導致情愛的貧血。

21世紀的台灣情感,受到更多外來文化的影響,一方面是外籍新娘的比率不斷攀升,另外一方面是女性學歷越來越高,因此有更多嫁給歐美日外籍男士的情況產生。

今天在NYTimes上面讀到一篇文章,介紹一本書Marrying Anita是關於一個美國印度女生,因為厭倦了紐約的約會場景,所以突發奇想寫了一本書,講的是紐約男人難給承諾,搞不好回印度相親還比較容易找到好男人的想法。在想這可能是一種自由之後的一種復古、以及對於傳統美好面的一種嚮往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