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06, 2008

日本母親的原型:寫在母親節的療傷系文章

(照片為日本淺草觀音寺的觀音娘娘)今天路過公館時,先去逛了一家昂貴的首飾店看母親節特價品,然後坐在附近的一個攤子裡吃了美味的臭豆腐以及蚵仔麵線(坐在路邊攤吃東西其實本是創傷記憶之一),媽媽的事情就這麼啪啦啪啦的在腦中閃過,然後我突然明白了,好多為什麼,然後,那個曾經受傷的我,就被療癒了。

這次日本行有個很大的收穫,就是同寢室的婆婆呢,對我展現了她如同母親般的控制欲,甚麼事情都要給我建議:該聽甚麼音樂、買甚麼、吃甚麼、玩甚麼、甚麼時候該洗溫泉、甚麼時候該吃飯。果然到了第三天我就接近崩潰邊緣,最後乾脆完全不甩她、自己走自己的。這個經驗對我的啟示就是:我需要有更清楚的人我界線來保護自己,並且讓對方明瞭我真正的需求 。另一個啟示就是,出門千萬不要跟別人家的娘同寢室,不然結果就是會那麼慘。

情境式療法若被有意識地拿來應用在生活當中,就像是我前面講的兩個例子一樣,可以是非常有趣的。你隨時都可以這樣了悟人生、治癒自己。而且,在我們的文化裡面,其實還滿有這樣的精神的不是嗎?影響我們文化甚深的佛教修行觀裡,鼓勵我們去意識身邊究竟真正發生了甚麼事情,去觀自己內在所產生的情緒,並且藉由不斷的放下,來達到了悟的境界。


也因此近來我常覺得佛教其實是一門很好的心理學,許多書籍也不斷地提到這點。佛教和心理學的跨界結合,也因此讓我著迷。我手邊相關的書籍就有三本:最近有本新書出爐,叫做《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作者Rob Preece,講的是佛法和心理學在個體化歷程中的交叉點,還滿淺顯易懂的。另外一本則是由日本人Hayao Kawai所寫的《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這本我真的有看沒有懂,打算趁遊過佛國日本後,來讀一讀。道教跟心理學的跨界結合,我這裡則有本林安梧的《新道家與治療學》,也是一本滿有趣但可能需要一些指導才能看得懂的書。

母親節除了想到媽媽,好像更想到很多關於自己的事情。外婆、媽媽和我,都是長女,一個三十歲、一個五十歲、一個七十歲,好像一條線一樣的,一脈相承,我想她們的存有的確對我有很深遠的影響。在日本的時候,住在日本的西方好友B提到了在日本的心理治療裡,母親扮演一個及其重要的角色,因此回台灣後,隨手翻了一下《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p.46裡就提到:日本偉大的母親的原型,在他們的文化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許多個案甚至會希望治療師就是偉大的母親,能夠無止盡的承受一切、接受一切。這本書的作者對此現象有了解,所以在講課時,就會講到偉大的母親的原型,來引起共鳴。同時他也鼓勵諮商師多去了解個案這個部分的需求,所以個案多半和諮商師之間不是一種(無情無義的)契約關係。

有趣的是,母親這個形象在日本原本是絕對積極的,在近年也漸漸的因為西方個人主義的影響,而使得年輕人對母親形象之消極影響所產生的認識,開始與令人窒息的母親進行抗爭。我自己是很抗拒那種偉大的、犧牲的(但同時控制欲也很強的)母親的角色,每次看到類似的角色出現在我身邊時,就會出現很矛盾的感覺,一方面會想要依賴,一方面又超級害怕被控制,所以應該就是日本小孩有的那種矛盾吧(媽呀,我終於在今年的母親節,把這件事情弄懂了):

最近,日本拒絕上學的小孩子人數激增,這一現象涉及多種心理因素和各種心理狀況。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日本的偉大的母親之原型如此之強大,以至於小孩既想和母親在一起,又想反抗她。普遍流行的拒學症就是其表現之一。棄學在家可以使他們親近母親,同時有可以與母親要其上學的要求作對(Kayao Kawai,p.46)。

是否我們對於母親都是這樣子,存在著一種又愛又恨、想依賴又想逃跑的莫名情結呢?若是理解這一點,在面對個案或我們自己的時候,就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和原諒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