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禮拜開始跟老闆meeting,覺得有點緊張。原因是,老闆是一個非常細膩的人,所以每件事情我都希望能夠交代得很清楚,但是因為老闆畢竟還是老闆,經驗還是比較豐富的,所以每當他開始頭頭是道地開講時,我就感到暈眩,希望有一天能夠像他那樣的棒。
另外就是他所研究的東西,是會談中的細節,以及細節中變化的部分,因此需要非常會觀察人。想當然爾,我們的會談也會是他觀察的一部分,在meeting的過程中,我其實也在學習他的一些技巧,覺得還滿有趣的,這個人的思考方式還滿學術的,但又很實務。所以meeting完又是一陣緊張,我真的打從心裡面希望自己也能這麼棒,可能是我自己對自己期待過高了吧。
但我真的很喜歡他研究的調調,紮實的理論基礎,再加上自己認真的觀察,組合成他的理念。他的人也超級柔軟,不會給人壓迫感或威脅感。
本週學到的兩個論文重點:
一、多數治療師仍將重點擺在如何使用介入技巧,但是如果我們把這個歷程看做一個互動的過程,由治療師和和個案共同建構,那麼所謂的技術的介入,就會好像是跳一場雙人探戈,治療師根據當下個案所呈現的故事決定理論與介入技巧之引用,然後個案對治療師的介入行動立即有所反應,接著治療師仔細觀察個案的反應,進而擬定下一個介入行動。所以個案的反應也很重要。
二、多數治療師仍舊習慣以理論的框架來解釋所看到的情況,這樣有可能限制了治療者對於現場經驗的理解,因為真實的個案情況總是比理論描述的複雜,而且直接。另外有個問題是,這些理論多半是由西方而來,因此直接套用在台灣的情境裡面,有可能會遺漏掉台灣個案的獨特性而遺失掉真正的治癒關鍵。這點也是我覺得身為生手階段的我,最容易有的狀況,就是會東套一個想法、西套一個理念,但是背後並沒有一個完整的、大的思想體系在支撐,因此常會有斷裂的感覺。這點也要加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