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26, 2008

台灣愛情現況分析:女性嫁給外國人

男人,你成為全球化情人了嗎?
作者:石振弘

出處:Cheers 第053期 2005/02/01 出刊

台北市每100對新婚夫妻中,就有5對的新郎是外國人,儘管跨國交往或跨國通婚充滿衝突,但是為什麼這樣的趨勢越來越顯著?現象背後,代表的是台灣女人的愛情觀正在改變,台灣男人,你知道嗎?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都跟外國人交往,對我而言,只是因為遇到了,」29歲、從事廣告設計以及電影美術的潘怡妮,透過朋友的關係認識來自紐西蘭的前夫,交往一年半後結婚,之後因為個性問題而結束經營兩年半的婚姻,現任的男友則是來自澳洲。就像多數與外籍男性交往的台灣女性一樣,潘怡妮以前從沒想過會跟外籍男性交往,甚至嫁給外國人。
 「對個人而言是自由戀愛,但對整體社會卻是一個明顯在發生的趨勢,」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駱明慶指出。
 根據台北市政府主計處統計,去年每100對新婚夫妻中,就有5對的新郎是外國人,其中,超過70%的外籍新郎是來自歐美日國家。

婚後也要擁有自己的朋友與生活

 這其實跟傳統婚姻「男高女低」的婚配型態有關。
 以教育程度為例。駱明慶指出,在傳統的婚姻配對方式中,男性在選擇配偶上,不會希望女性的教育程度比自己高。當現在台灣的父母對兒子和女兒的教育投資不再有顯著差異,甚至出現女性教育成就超越男性的趨勢下,婚姻市場就出現「供需失調」的狀況,「尤其是發生在都會區、高教育程度的女性。」
 駱明慶的研究便舉證,與外籍男性結婚的台灣女性中,擁有高學歷的比例是全台灣女性平均值的二倍。
 女性教育程度的改變只是表象,背後其實是價值觀的解放。
 台灣少數從事性別研究的男性學者、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畢恆達指出,男高女低的「高」除了是學歷、地位、收入外,指的也可以是來自開發程度較高國家的社會價值觀。
 事實上,目前,台灣年輕男、女性在學歷、職場與薪資上的差異不大下,價值觀成為最重要的擇偶因素。
 28歲的柳玲玲,在日商三菱電機關係企業擔任專員,她的男友從小移民美國,是俗稱的ABC(American-born Chinese),「我男友的經濟能力或職場表現,與一般的台灣男性相差不大,並沒有特別突出,但是他對女性的尊重,讓我覺得相處很舒服。」
 曾經與台灣與日本男性交往過,柳玲玲提到,不像東方男性會期待女性以他們為主,「西方的文化讓男性比較尊重女性,例如在家事上,我男友會認為這是他自己應該要做的。」
 西方文化中兩性自主的生活風格,是台灣女性在經濟獨立、從壓抑社會中被解放出來後急欲追求的。

相較一個待我如親人的男人,我選擇一個帶我看世界的男人

 一位30歲、外型亮麗、擁有台灣大學碩士學位以及優渥薪水的台灣女性,她的男友現在是美國東岸一家醫院的年輕醫生,也是從小就出國生活的ABC,「不像台灣男性對你很好、都會依你,但是他們擁有一種特別的自信,可能是從小看的世界就比較大,視野比較廣,可以帶領我進入一個過去從未觸及的世界,那是我很嚮往的。」
 或是以潘怡妮為例,她認識的西方男性,多是在讀大學的年紀,就被家人要求出去獨立生活,「跟習慣獨立生活的他們交往,我會有比較多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與空間,他們不會嚷著問我為什麼不陪他們,」潘怡妮提到,即使結婚後,她還是擁有自己的朋友與獨自的生活。
 除了獨自的生活空間,潘怡妮也從這些外籍男性身上學會自我更獨立。過去只會跟團旅行的她,在紐西蘭前夫的引領下,她現在已經會一個人隨時背起包包、買了機票就飛去國外的小島獨自生活一個月。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中興指出,台灣男性的自信還是停留在財富與身份地位的累積,而忽略台灣女性對精神上與文化上累積的企盼。

我寧願平均負擔生活,也不要被過度期待

 外籍男性的理性,是多數台灣女性與外籍男性交往的衝突,卻也是吸引台灣女性的特質。
 25歲的顧湘萍,到紐約留學時,認識美籍波蘭裔的Ron Molenda,他們即將於今年中結婚,顧湘萍提到,男友在處理事情上相當理性,連談感情也是,他很難理解東方女性遇到問題為什麼是選擇生悶氣或冷戰,「因為在他們社會的價值觀中,溝通很重要,後來我也認同這是感情的重要基礎,尤其是錢這件事,」她提到,台灣社會中男女交往會很介意提到錢,但這卻是兩人相處後很多的衝突來源,講開來反而更好。
 男友是美籍華裔醫生的那位台灣女性進一步提到,男友不像台灣男人會哄女人,所有事情一定要講清楚,「剛開始我很不習慣,但是現在我寧願事情講清楚,連婚姻生活也是,我不要像五年級的女性,一邊要當職業婦女,又要完全負起帶小孩的責任。」
 畢恆達分析,對一個經濟獨立的女性而言,婚姻不再像過去那麼重要,除了過去找長期飯票的因素變少,主要的原因是,婚姻對一個女人生涯的影響是遠大於男人,而且這些影響又多是負面。例如要變成一位柔順的妻子,會照顧公婆、傳宗接代,最好還會煮飯洗衣。於是,越有主見而且能養活自己的女人,在選擇是否進入婚姻時,就會越精打細算婚姻能為自己帶來多少東西。
 西方社會的家庭觀,讓他們沒有台灣傳統男性的包袱。
 與荷蘭籍、現任歐洲商會執行長Guy Wittich結婚18年的荷銀投資管理總經理曾淑芬就提到,她跟定居法國的公婆關係相當融洽,因為每年大概只有夏天會去法國探望公婆,而且是以休假的心情去相處,「因為距離的關係,反而讓我們彼此很期待每年一次的相處,」曾淑芬說。
 從西方社會的角度,這些追求獨立自主的台灣女性,很容易滿足西方家庭對女性的期待。
 「我男友之前交往的都是白人女友,相較那些非常獨立自主的西方女性,他母親反而比較喜歡來自東方社會的我,」對柳玲玲而言,她可以很獨立自主,又可以輕易達到男方家庭的期待。
 雖然男友家庭剛開始不太能接受來自東方的顧湘萍,但是在西方家庭的價值中,最重要的是孩子快不快樂,「後來,我男友的父母親看到他跟我交往後更開心,身體也很健康,就轉而祝福我們,」顧湘萍說。

不需要太迷信騎士精神

 台灣女性愛情的全球化,一方面是基於個體的價值觀改變,另一方面則是越來越多的的全球流動促成趨勢的形成,包括越來越多的台灣女性出國讀書、旅行,與從事跨國商務,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外籍男性因為工作來台跨國商務或教授英文。
 儘管台灣女性愛情全球化的機會大幅增加,但是異文化的門檻與錯覺還是存在。
 顧湘萍的男友Ron Molend提到,雖然愛情是個人與個人的關係,無關乎國籍,但是,如果真心愛一個人,就會想要去了解她喜歡的事物,然後跟她一起分享。Ron Molend努力學習中文,因為他想要看得懂顧湘萍熱愛的傳統戲曲。「然而,並不是所有外籍男性在與台灣女性交往時,都會願意如此,」顧湘萍從Ron Molend的外籍友人生活圈中觀察到。
 另外,一位被異國文化吸引結婚的台灣女性指出,異國婚姻如果失敗,經常是很現實的生活問題。當另一半在台灣不容易找工作時,一方面有經濟的壓力,一方面也有社會適應的問題,婚姻的衝突就會接踵而來。
 畢恆達也提醒,西方男性的確較貼心,會幫女性開車門、拉椅子,因為他們傳統價值裡是崇拜保護弱者的騎士精神。台灣男性不需要太迷信騎士精神,因為騎士精神的本質是把女性當作弱者在對待,在男高女低時才會展現。要知道,女性要的不會只有表面貼心的小舉動,更重要的是發自內心對個人的尊重。
 「親密關係其實是很複雜的,不要去衡量條件高低,每個人扮演的角色不會是單一的,有時候是我照顧你,有時候我讓你照顧,唯有如此對等的親密關係,才會讓每個人都發展得更好,」畢恆達建議。

在台灣大學開設「愛情社會學」的孫中興
男人,你覺得婚姻是前提,還是結果?

 孫中興是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開設的「愛情社會學」為台大最熱門的課程之一,上課內容還被整理成語錄在網路上廣為流傳。以下是他對趨勢的解讀與建議。

Q:台灣男人的愛情出了什麼問題?
 很多台灣男性只想結婚,把愛情與婚姻混為一談,或是把結婚當作前提在談戀愛。在我那個時代,我就犯過類似這個錯誤。譬如一個女生答應跟你吃飯,你可能就開始想著婚禮要在哪家飯店舉行,女生跟你單獨去看電影,你可能就開始想著小孩要取什麼名字。這雖然是玩笑話,但是許多台灣男性的心態卻是如此。
 男性想的會比較長遠、比較實際,但是女性可能先要浸淫在浪漫的氣氛裡,再慢慢走到婚姻那一步。
 但是我們台灣男性走得太快,跳過女生需要的那一段,男性覺得沒有必要花時間精力在那,女性自然覺得無趣,以前台灣女性沒有選擇,現在遇到外籍男性的機會變多,她們這時候為什麼還要跟你交往,根本是在自找麻煩,所以會選擇試 看看跟外籍男性交往。雖然不見得都會有很好的結果。

Q:為什麼台灣男人的愛情會出問題?
 歐美先進國家的外籍男性在處理情感問題上是比較平衡的,比較沒有台灣男性這種「童稚」狀態。
 在美國,高中的畢業舞會是很正式的,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高中談戀愛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所以他們在情感與理智上會是比較平衡的人。
 在台灣,小孩子在高中階段唯一被要求的是認真讀書,人生好像從考上好大學才開始,但是大學短短幾年畢業後,這個社會又告訴你要盡量把時間精力花在職場上,讓男性只想著快點邁入婚姻的階段。所以,台灣男性在學習情感上不但起步很晚,而且也很短暫,於是造就出IQ很強,但感情EQ卻很低的人。
 很多家長問我:「我正在讀高中的小孩談戀愛了,該怎麼辦?」我都向她們說恭喜。想想看一個人一生能夠愛幾個人,所以能夠愛上一個人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但是台灣社會卻只會一味地去打壓,而不是去教導小孩怎麼學習處理情感問題,造成小孩子從小以為只要學業好、工作成就好就是人生。於是,當這些人的學業或工作出了問題,就很會變得很嚴重。

Q:台灣男人該怎麼辦?
 台灣女性會想嫁給外國人,就像當初我的母親身為本省女性,卻會想嫁給外省人一樣。當時我母親的手帕交跟她說,嫁給外省人有三個好處,疼老婆、沒有婆婆需要侍奉、薪水會交給老婆管。是不是跟現在的狀況有點類似?
 台灣男性對婚姻的想像還會複製自己的原生家庭,潛移默化地期待自己的妻子能跟自己的母親一樣,希望女性扮演另一個媽媽,還希望扮演情人、蕩婦等一切角色。想想看,如果女性也要求我們男性也同時扮演丈夫、父親、情人……等多重角色,我們男人也受不了,所以要自我反省這一點。
 但是,台灣男性又缺乏刺激與反省的能力,最後可能只剩下修電腦與搬重物的功能,就像男學生進入女生宿舍,最不想只是修電腦或搬重物,而是想做別的事,但是他卻只能做這兩件事,既然想做別的事,就要去開拓與探索自己在情感上的界線。
 該怎麼做?最基本的是靠教育,但是台灣社會與政府對情感教育很不重視,個人只好靠著看書、看電影、看連續劇,藉由別人的經驗去學習,最快的方法是去找人討論。重要的是必須踏出學習的第一步,感情問題就像電腦壞掉一樣,不會因為關機幾天後就自己修好了。情感是需要經過學習。

Q:《慾望城市》在台灣熱門,是否意味著什麼?
 《慾望城市》給女性一種幻覺,好像女性經濟獨立後就可以為所欲為,這其實是把男性的傳統價值複製在女性身上。但是最後的結局是什麼?她們最後還是在追尋一個愛她們的男人,都想要有很好的歸宿,還是回到王子與公主童話故事的結局。
 但是這樣的流行也可以清楚看到台灣女性的價值觀快速地跳脫過去幾年那種瓊瑤式的愛情。
 台灣男性不需要太閉塞,應該去搞清楚這些外籍男性或是ABC有什麼好,例如語言能力與多元的價值觀,那我們就放開心胸去向學習他們的優點。
 要知道,重點不在於是不是在國外出生或是住過國外,而是思想夠不夠開明、容不容易溝通,這不是你多去幾趟合里島就能改變的。
 現在台灣女性追求的價值,是歐美國家的社會價值,因為在這樣的價值下,台灣女性可以有更大的發揮。但是我比較擔心的是,這些台灣女性是否也做好準備去接受另一些同樣來自歐美社會的價值,例如離婚是件正常的事,或是認為離婚後小孩通常會被判給母親扶養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