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3, 2007

外婆的病~

去看了外婆一趟,看完之後心情很糟糕,想幫忙,但是幫不上什麼忙。在這樣的過程中,也只能靜靜的看著,去觀自己的感覺。突然對自己的某些情緒,更清楚了一些,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真的好大,甚至是隔代,在外婆不停的與我說著話的時候,感覺到好多信念和思考模式,都是目前常會碰到的心理衝突,關於工作、婚姻和女人的宿命。看著外婆蒼老的外表,對照自己心裡的衝突,感覺很怪,這個和我長得如此相似的生命,就要消逝,很熟悉、卻又陌生。 也許我對自己的感受也是如此吧,很熟悉,卻又陌生。

在海寧格的家族星座治療裡面,說去尊敬每個人在家裡面的位置,然後就能夠得到心情的平安。看著外婆歷經滄桑卻依舊甜美的臉(外婆的臉跟媽媽和我一樣,笑起來眼睛彎彎的,鼻子皺起可愛的笑紋),才明瞭陳文玲寫了那整本書,關於媽媽的,是多麼忐忑不安、艱鉅的功臣,坐在他們的家裡,整個就是一個很詭異的過程,無法真實的去面對,哭也很怪,笑也很怪,整個人就是茫茫然。慢性病就是這樣,拖到後來,真的都麻痺掉了。還偷偷想,如果去世了,也許反而會覺得解脫吧。就這樣維持在一個奇異的感覺裡面,找不到位置。(接受吧,接受就是解脫的開始)。

若說外婆在我家扮演的角色,應該是那個總是很慈祥的長輩,還有總是催著我們要找好對象的對象的老人家吧。有些時候我真的很痛恨他這樣,用那麼傳統的觀念在要求我們,讓我到現在都很有罪惡感,為什麼沒有好好結個婚、生個小孩,讓他老人家開心。但是假如結婚、生小孩只是為了討他們開心,不就重蹈我上一代的覆轍了嗎。 所以我選擇做了我自己,而無法顧全長輩的感覺。若不是老爸的鼓勵,可能我們家女生都會年紀輕輕就放棄學業,然後專心以嫁人為職志吧。

回來之後就down了好幾天。我想我又回到了一個,想要改變家人的位置,而不是去接受他們本來的存在。畢竟拒看那些缺點、或想辦法去改善,比待在原地忍受要感覺容易多了。可是,能控制的只有自己啊。 努力的,充實自己、寵愛自己、為將來的生活做計劃吧。把過去的那些,就當作無法揀擇的業力,正面地去擁抱這一世,然後繼續走下去吧。

4 comments:

Susie Q said...

檢舉 打造黃金退休生活 分類:理財2006/11/07 01:28李佩真 2006.07.07 工商時報
上午十點多,淡水鎮上一部銀髮族住宅接駁車,從捷運站開始,沿路接著要搭車返回養老住宅的銀髮族,這些老人家們看起來神清氣爽,而步入銀髮住宅,大廳上老人家有的看報紙,有的圍坐一起聊天。

八十一歲的許老太太,看起來才約莫六十幾歲,原本跟老伴居住在嘉義,但是老伴過世後,自己又不想跟子女一起住,女兒上網幫她找到這個養老的地方,她看了喜歡,把嘉義的房子賣了,搬了進來。

很多老人家不願意住到養老住宅或者養老院,是怕鄰居說閒話,但開朗的許老太太不以為然。她說,「當家庭主婦,煮飯洗衣服幾十年了,老了就要對自己好一點,住在養老住宅,不用打掃,也不必一個人看房子,擔心安全問題,每天有休閒活動,過得挺愉快的」。

另一位老太太則說,自己的子女都在美國,她在健保的考量下,選擇居住在養老住宅。這些老人家一天的生活寫照,有的是清晨起床後,到戶外走一走,回來吃個早餐後,搭接駁車到鎮上逛逛,有的到附近醫院定期檢查,有的去上游泳課,中午吃過午飯,休息過後,下午可以捏陶、寫書法、唱歌、練國標舞,居住的地方家具一應俱全,每周有人幫忙打掃。

入住養老村 先掂掂荷包

類似這類退休生活養老住宅,目前在台灣比較知名的,除了創始的潤福生活新象外,還有台北林口的台塑長庚養生文化村、桃園的泰和園、苗栗的聖恩西湖養生會館等等,業者提供的服務,除了住宿、飲食外,還有健康管理、醫療服務、休閒等,這些養老住宅共同條件,還需要是生活可自主、有自理能力者。

台塑長庚養生文化村主管分析,銀髮族選擇搬入養老住宅的原因,有些是因子女長年在國外,或是原本跟隨子女出國,將房屋賣了,不習慣國外的生活返台後,便選擇到養老村養老。

潤福生活新象館長王培守也表示,選擇居住在養老村的銀髮族,也有些是喜歡有生活空間,不想處理瑣事,或者不想讓兒子像三明治,夾在老婆和老媽媽之間,夫妻兩一同居住的例子也不少。

由背景看來,這些選擇居住在養老住宅的銀髮族,有的是退休國代、立委、將軍,也有藝人、作家、企業老闆、會計師或醫生,退休高階教職人士等,或者是台商的年邁雙親。

而居住在這些五星級的養老村的銀髮族,也可說是金字塔頂端的「富爺爺、富奶奶」,因為要入住這些五星級養老住宅,有一定的費用門檻。

以潤福生活新象為例,依照房間坪數,租押金五百萬元起跳,若入住西湖養生會館有預購養生權方式或一次繳交二百二十萬元取得使用權,泰和園也有保證金型及躉繳型收費方式,長庚養生文化村門檻最低,只要二十萬至三十幾萬元,這些預繳的租押金都各有未來退還規定。

潤福生活新象除了預繳的五百萬元押金外,每個月管理費加上餐費及水電約一萬七千元,考量預繳的押金孳息,單月支出約在兩萬五千元附近。

準備1500萬退休最理想
潤福副總經理張坤震分析,台灣養老住宅單月支出平均約二萬五到三萬元,若居住二十年,至少要準備六百萬元生活費。而如果身體老化,需要全日看護、緊急醫療等,都是一筆數目,因此建議單人退休規畫準備以一千五百萬元最理想。

長庚養生文化村主管指出,以最小單位每一人而言,每個月需要的管理費、飲食及水電費用約兩萬四千元,若居住二十年,約需近六百萬元。不過,這並不包含看護、醫療費用,如果計算這個部分,則估計每個人至少應該要準備約八、九百萬元以上來養老。

在少子化、高齡化趨勢下,平均退休年齡不到五十五歲,根據經建會估計,台灣人口負成長將提前到民國一百零八年,也因此,想要過好的退休生活,養老退休金的規畫,是年輕人很重要的課題,未來養老生活是「銀髮當自強」!

本週規畫的財富總體檢,便是由打造無憂的退休養老生活為出發,分析退休生活所需資金,以及如何在年輕的時候,便做好優質養老生活退休規畫,並善用時間複利效果,累積財富。

Susie Q said...

陳雅琳推薦序

  一翻開這本書,作者南仁淑劈頭就講:「二十幾歲的時候碰不到好男人,三十幾歲的時候就很難和好男人結婚;二十幾歲的時候不開始努力累積財富,三十幾歲的時候就連十五萬都難以攢在手裡….誰說二十幾歲不能活得世俗?」,這字字珠璣對我來講,簡直就像晴天霹靂般的在訓斥我一樣,頓時之間,覺得自己可能不夠格寫序,因為我就是那個二十幾歲活得很「理想而浪漫」的人。

我開始回想我的二十幾歲在做什麼?

  在學業上,我攻讀了大傳系企管系和新聞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在事業上,我從師範畢業當小學老師,轉行當記者和主播,從報社被挖角到電視台,還首開台灣的新聞台;在愛情上,眾多男士追求,卻都有緣無份,從沒想過要嫁有錢人,倒是一直在尋覓一個「有感覺」的男人。

  當時,曾有一位人很好、家境又富裕的男士在追求,但我卻有所遲疑的時候,報社幾位大姐姐級的同事告訴我,「妳少笨了啦!妳現在二十幾歲太年輕不懂事,到了三十幾歲妳有生活壓力、妳變現實了,妳就會知道這個男人有多好,到時候可別後悔啊!」我沒有聽她們的話,因為我還是相信,兩性相處,感覺很重要;即使到現在,我都覺得感情的事應該很難那麼完全現實的理智吧;而且,我還質疑她們的論調---我真的會變現實嗎?

  然而,因為我的不世俗,就讓我在新聞界變成刻苦耐勞又腳踏實地的「阿信主播」,而不是和所謂的「嫁入豪門」沾上邊嗎?因為我的不世俗,就讓我過得並不快樂嗎?其實也沒有;也許,人生至此稱不上作者所謂的「幸福」,因為我仍需不斷為經濟這個基本問題而工作,但我卻在熱愛的工作中不斷的追求自我實現,這整個過程卻是滿足而快樂的,儘管過程中也會有些挫折。

  作者又說,「為了幸福,要學會世俗與現實」,我覺得,那要看你對幸福的定義是什麼?我的同學當中,有人覺得跟孩子在一起,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那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於是,她選擇離開職場,專心在家帶孩子,每天,在跟孩子密切的互動與成長當中,她獲得無比的幸福感;另外一位同學,她覺得人應該要賺很多錢、要過得自主才快樂,所以,她現在開著名車、住著豪宅,沒有結婚,但卻有一個愛情的伴侶,她也覺得很幸福,還常常告訴我,女性要如何獲得身體自主的快樂。

  我的這些同學都是五年級生,來自南台灣純樸的社會,師範系統出身,大部分都選擇自己想要過的幸福人生然後努力去實現,但還沒有一個是立志要嫁個有錢人的,看起來大家似乎都充分展現自己對人生的自主權;反倒是我在新聞職場與台北都會所認識的六年級女生,比較多一點是會設定「讓自己物質生活條件更好一點」的人生目標,也許,不同職場與成長的地域性有不同的價值觀,但我沒有科學證據可以證明,這是世代的社會性差異,也或者,這只是一種世代的巧合罷了,但是,穿越每個世代不變的道理,卻是「個性決定一切!」

  如果人生再重來一次,我想我還是希望度過像過去那樣浪漫而理想的二十幾歲,因為我堅信「一步一腳印」所帶來的寶貴人生經驗,這樣的價值觀主宰了我的行事風格,所以我努力工作,常常覺得,薪水不高沒關係、但榮譽感是很重要的,這樣的觀念經常被其他人罵笨,但我卻還是…這樣去做,以致於現在有個「阿信主播」的封號,三更半夜一個人窩在辦公室的,也是我;凌晨三點發生地震,我會立刻出現螢光幕前插播地震新聞,讓觀眾嚇了一大跳,開玩笑以為我住在電視台,其實,是因為那個時候我還在剪接室額外剪專題帶子,要創作更多的作品。

  但,這樣的價值觀對後輩就一定是對的嗎?也不盡然,可能很多年輕一輩的人會說,她不要那麼努力,但要得到同樣的光環!嗯,也許,是做得到的喔,但真的,選擇怎麼走都還是看個性,像我,就一定要一步一腳印、直直的去走;所以說,個性決定一切。

  讀了南仁淑的書,也讓我重新回頭檢視,如果金牛座的我,可以不要那麼死命的堅守一種價值,我現在是不是可以過得更輕鬆?也許是喔,所以,這本書奇妙的,就在於它為妳的生命召喚出另外一種可能性,但妳必須敞開心胸去接納不同的價值觀與前人的經驗法則。

  作者說,她這本書是「真心希望處在二十幾歲的女性朋友,不要像她一樣糊裡糊塗地度過20歲年齡的階段;既然到了三十幾歲會現實,何不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就學會世俗呢?」,話是沒錯,現在很多教導別人新觀念的意見,都是說,我們這些當過來人的,不該總是高舉道德帽子,例如教她人要忠厚老實等等,反而是應該教後輩認清現實的狀況,好讓她們早一點更具有競爭力;不過,話說回來,像南仁淑這樣有算「糊裡糊塗地度過20幾歲年齡的階段」嗎?我覺得並沒有,否則南仁淑在三十幾歲的時候也不會變成一位暢銷作家啊!妳說是不是?

  所以,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妳要用心的過日子、有思考的過日子,只是,這本書可貴的在於,前人花二十幾歲時的花樣年華在用心與思考的,現在透過文字與經驗告訴後輩,妳可以更省力,那麼,當中就看妳如何擷取精華了。

但,請忠於自己所認定的幸福感…..

三立新聞總編輯 陳雅琳

Susie Q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Susie Q said...

http://cf.tvclife.com/redirect.php?tid=931&goto=lastpost

這個網站有胡因夢講他翻譯的三本鑽石途徑,我覺得對人生意義有疑惑的人也許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示。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