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13, 2007

離開一個工作前的焦慮~



這幾天天氣寒冷,年終的結案報告、年初的研討會,讓人心力交瘁。總覺得自己處於ㄧ個快要崩潰的邊緣。那天加班到深夜兩點,起身到洗手間,看到同事也在那裡,面無表情的走過,心裡感覺真是糟糕透了頂。覺得在這個工作裡面,已經沒什麼好學習的了,因此是該說再見的時候了吧。我得好好整理好我的心情,好好的說再見。可是每一想到,我這個月根本拿不到工錢(老師理所當然的認為年終獎金可以抵我此月薪水),心情真的就不會很好。學校教授都有一個很怪的邏輯(好啦,不是全部啦),就是你要靠他們拿推薦信,或者論文出版,所以他們可以任意的壓榨你。不然就是拼命的強調,他們跟很多教授都很熟、或者沒事就搬出那些教育部當官的大頭,說真的我對權威真的是冷感,超級冷感。很習慣這樣的生態的教授們,好像都不太懂,或者是故意忽略勞工的權益?或者,還是不懂得教育應該是以民為主、以員工為主、以學生為主這樣的道理?拜託,薪水已經夠少了,還這樣做對我要怎麼養得起自己?更令人感到挫折的是,我替學校做了這麼多事情,竟然得到這樣的結果,真的是有夠令人傷心的。最近工作也是一點都不帶勁。算了。I will do the job searching after the Chinese New Year, find a new job that I like and a boss that appreciates what I do. This is fucking frustrating. But well, it is real life, all will be fine after I find a new job. Please wish me the best, my dear friends! (The picture I found on 104.com has my friend Albert in there!)

3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Dear, be strong! We all are here for you! Wish you luck!

Susie Q said...

道大哥 養出2個柏克萊女兒
更新日期:2007/01/13 09:50 記者: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當過竹聯幫殺手的牧師呂代豪,昨天發表新書談當年管訓被吊在樹下,苦背英文字典、演講稿,打下讀博士的基礎;他更以「教、做、帶、看、讓」五招,教出兩個讀柏克萊加大的女兒。

呂代豪曾是竹聯幫總護法,台灣38個監獄,他在14個關過。他在獄中受到同學妹妹陳筱玲連續500封信鼓勵,浪子回頭,娶了陳筱玲,並先後拿到神學、教育博士,目前正在北京大學讀哲學博士,好萊塢已準備把他的自傳「收刀入鞘」拍成電影。

昨天他和妻女共同發表新書「黑道大哥的柏克萊女兒」,談他逆境求學及教育女兒的心得。

52歲的呂代豪回憶,他在民國65年越獄,曾在太平洋漂流了24小時,隔年二月被抓回管訓隊,被銬上36公斤腳鐐,背30公斤的沙包,整天被吊在樹下,他生不如死,背英文字典打發時間,每天背500個英文單字,比外國人還行,光「雞皮疙瘩」他就會5個不同單字。

呂代豪說,後來朋友送他一本「英文名人演講稿一百篇」,他照背不誤,從「麥帥為子祈禱文」背到羅斯福的「四大自由」,足足背了6 、7百段,出口成章,托福考了630分,順利到美國讀碩、博士。

「黑道牧師」養了一對可愛的千金,他教孩子的絕招,就是「教你去做」、「做給你看」、「帶著你做」、「看著你做」、「讓你去做」。

呂代豪感嘆,台灣的傳統教育,通常只有第一、第五個步驟,即教你做,跳到直接讓你做,沒人帶領、陪著檢討,成效不佳。

呂代豪的大女兒呂永潔說,黑道老爸的教育常出怪招,例如他篤信背演講稿的功效,小時候常要她參加英文演講比賽,距比賽還很早,就催著她背講稿,有次說要飯後散步,結果帶她到一個圓形劇場背講稿,還不斷指導「手勢、手勢、要真情流露」,現在想想實在很鮮。

Susie Q said...

作者:黃世嘉
出版:2007/01/08
北歐魅力I.C.E. ─冰國淬煉的生活競爭力

本書是北歐櫥窗創辦人黃世嘉集結兩年北歐生活經歷,與北歐生活型態觀察,首次提出見解獨具之北歐生活觀點,內容特別強調「I」:intelligence(智慧)、「C」:creativity(創意)與「E」:elegance(優雅)的北歐生活觀點。 黃世嘉以令人憧憬的文字與影像,發掘北歐冰國睥睨全球的關鍵競爭力,實踐在地生活I.C.E.無限想像。


【精采書摘】
上大學時,我趕上了Netscape的時代,通識課程修的是寫HTML;感受了股市萬點的熱度,那時在管理學院一下課,公共電話亭都是學生等著排隊下單(那時手機還沒有很多人用手機)。畢業前,上了類似科技管理以及電子商務的課程,有幸在出社會前,多了解了一些世界新的發展趨勢,特別是網際網路。

當時充滿了樂觀主義的台灣經濟,給了我們這一代年輕人一個自信的開始,但這個環境已經在悄悄轉變,產業外移、人才外流、社會價值遇到挑戰。在轉變的時刻,我因緣際會得到挪威Opera Software的工作,開始了我的第一份工作,展開了一段不同的人生。

到了北歐,與其說是學到新科技跟新觀念,不如說是學到了一種新的生活態度。原來,很多從小到大被灌輸的觀念,不見得都是唯一或正確的。原來,除了美國與日本的價值外,還有很多別的價值存在;原來,有個國度不超時工作、讓小孩子從小面對危險、女權如此之高漲,生活卻如此之愜意、國家卻如此之富有。

「工作時有效率,有方法,原來可以做更多事還早早回家!」

「老闆的辦公室,居然可以是全公司最小最破的一間!」

「挪威斷崖上,小孩跑來跑去,爸媽都不管,在台灣管小孩管得要死,卻三不五時聽到有人墜樓!」

這樣的不平衡,一直困擾著我。

為什麼別人的生活跟我們差這麼多,為什麼北歐人有辦法這樣自居,為什麼每次一回到台灣,就覺得好像渾身那裡不對勁。我以為我在北歐體驗了很多culture shock,但是後來才發現,原來真正的culture shock,是發生在自己身上,是發生在回來以後。

原來,我身為一個台灣人,太認真了、太執著了、太同質了、太單元價值了、太悲情了、太自大了、太失落了、太苦中作樂了!在身邊愈來愈多人放棄入世選擇出世,好像那才是比較貼近人生價值的道路。樂觀主義消失之後,我們陷入了一種認清自己的醒酒三溫暖。

北歐當然不是一個零缺點的地方,但是它夠純淨,足以讓我們重新校正自己的眼鏡偏光度,它夠偏遠,足以讓我們暫時拋開熟悉的自我限制,它夠智慧,足以讓我們學習,尤其在這個新的世紀。

北歐體驗大可像是一篇旅法的遊記,完全離開紛擾,好像把自己塞進Stax的靜電耳機當中,在亂世中享受自己的駝鳥美聲。但是,我試圖從這麼多亂七八糟的情緒當中,用樂觀的態度,用台灣人特有的進取以及創意,來詮釋這些觀察,希望自己能夠在這樣的culture shock當中,找到該有的立足點,或許,也可以幫助一些跟我有類似困擾的人,找到一個新的小徑。這條小徑,一點也不清楚,但是,它告訴了我,在叢林當中,有人走了這樣的小徑,也許我也可以試著學學走小徑,才來想大馬路的事。也許,我們會發現,在這個時代,從北歐小國經濟得到的啟示跟學習,會比從美國、日本等國家來得更切實際;或許,當我彎下腰去了解一個文化經緯時,也才發現自己在世界地圖上的座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