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28, 2008

為什麼文化對於心理治療來說,如此重要?

一直在想自從一頭栽進心理治療之後,對於文化這件事情,好像也更在意了起來。也許是因為在美國那個地方,尤其在我念書的舊金山,好像不懂文化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因為基本上每天看到、聽到、呼吸到的,都跟文化息息相關,尤其是接個案的時候,討論個案的文化背景幾乎是必備的,所以我就開始這樣,一頭跌進在文化與治療間的掛勾裡面。

其實一開始只是一個非常、非常模糊的概念,就是我跟美國白種人之間是這麼的不同,又因為我是女性,所以經常得到非常不一樣的對待。從前在台灣時,會順應這樣的對待,視為理所當然,但是當你到了一個新土地上,面對一個不同的環境,你開始會有比較多的機會去看待一個不太一樣的自己,你會開始想,也許從前在台灣的那個過程,只是其中一種選擇而已。你會開始好奇,那麼究竟自己還有哪些可能性存在。

所以對於多元文化這件事情,還滿著迷的,也因此對於本土化心理學研究,有一些嚮往,覺得假如能藉由分析影響台灣人愛情觀念的這些元素,來更理解自己的文化,那真的是很不錯的事情。但是我也清楚假如真的要投入這方面的研究,可能要再對文化這件事情,它和心理諮商的關係,有更清楚的理解。

在曾文星的文化、心理與治療的這篇文章裡面,講到目前在文化精神醫學的學術界,如何以四個不同方向探討文化與心理治療:土著與民俗性輔導的探討、本土性特殊治療方法的分析、跨文化心理治療的檢討、及針對文化背景而調整本土化的心理治療。這篇文章讓我們可以重新釐清一些觀念。

首先是對於文化的定義,文化是人類學上的術語,指的是一群人共同遵行的特殊生活方式,是基於過去傳遞下來的傳統思維、信仰及價值觀念而呈現的心理與行為表現。文化可能是社會人士所期望的理想狀態,是發生行為的準繩,或者是實際表現的生活情況,有不同層次的功能(Keesing, 1976)。雖然世界各地的人們所經營的生活方式有其共同性質,但是談文化時,其所注重的,往往是各地社會的特殊性,討論與別的文化系統有所相異與特徵性。

那麼文化是怎麼樣影響了心理與行為呢?

1. 文化影響性格,與先天氣質、個人的生活經驗相互作用而逐漸影響社會成員的性格。

2. 文化影響心理機轉的例子有:(a)觀念和價值可能造成成員心理負擔,如升學考試。(b)對於信仰的解釋可能造成社會人士的不安,如末日說等。(c)對非文化中的外人產生偏見,而影響人際關係。(d)文化上的習慣與想法,保持某種哲學觀念與處事態度,影響問題的處理方式與適應結果。

3. 文化與精神病理可分成幾個層次來討論:(a)文化上所持有的價值觀念、態度及塑造的特殊生活方式,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某些精神病理發生的頻率的多少。(b)文化因素的精神塑造作用,可以改變精神病理的症狀內容,例如被迫害的內容往往跟當地社會背景和信仰有關。(c)文化左右精神病理的臨床表現,如憂鬱症患者在某些文化中的表現會是身體衰弱、虛、無力等身體狀況。(d)跟文化有關的特殊性精神病理,如縮陽症。

4. 文化和求救行為有關,每個社會都有其獨特的help-seeking行為。

5. 文化影響著治療的方式。

文化對心理治療影響甚深,中國大陸的文革時期,曾經把心理治療看做是只注重個人利益的治療方法,是資本主義的產物,反對在注重群體的社會主義的社會環境推行,因此受到阻礙。

心理治療的目的,不止在於強化文化所贊許的適應機制來支持文化,有時候還在於提議文化暫停(culture time out),讓病人可以有機會暫時脫離社會與文化的約束,過文化假期(culture holiday),或者考慮供給文化所指示與規劃以外的不同解決方法,以便讓解決途徑更寬廣。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