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參加了張老師每週一次的憂鬱症家屬團體,有很多新的感覺,要和大家分享。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大專學校之外的團體,因此有點期待卻又有點擔心,是否能夠跟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溝通,後來我發現,我的擔心太多了,這些來參加活動的婆婆媽媽姊姊們,都超級和藹可親,能言善道並且多才多藝,而且他們聽得懂我在說甚麼,真好。
其實我最深的感觸是,在人跟人溝通的過程當中,會有很多規則,而在團體之中尤其明顯。例如在一開始團體的默契建立及熟識階段而言,會有很多對於彼此的好奇,但在分享的時候,大家會盡量地去搜尋彼此相似的地方,而去做連結的工作。這個部分在美國好像並非如此,在美國比較強調獨特性,也就是你這個人是誰,你的成就等等。在台灣的團體裡面,大家多半會試圖去貶低自己的一些成就啦、優點啦,盡量讓自己跟其他人一樣。長幼尊卑也是一大重點,不只一次在各種團體裡面,看到中國長輩們的態度上,的確是比較覺得自己是比較有權利去發言指導晚輩的,在西方也有新鮮人和資深者之分,但是跟年紀上面好像不見得是有關的。
另外就是團體的動力上面,常有非常微妙的安排,例如說該誰講話啦,誰講了話之後,誰該接著說話之類的。還有誰的個性如何,哪些話該說,哪些不該之類的。我現在很大的困擾是,因為太在意觀察大家說了甚麼,有時候會抓不到準確的時間去插話。這應該算是表達練習的一種,我想我會慢慢找到好的方式。
說話內容的整體脈絡也是很重要的。我很訝異的發現到,自己過去其實經常處於一種對於人際溝通不是很敏感的地方,不太懂得話語裡面的語氣和用字所隱含的意涵。我發現諮商師通常都對這個很敏感,因此在跟他們工作的過程當中,常可以欣賞到很美的溝通演出,舉例來說,有個諮商師要跟我溝通時,正好他看到我的一本書名為100%的愛之類的書,他就說他也有本類似的人生一百問之類的書,然後前一陣子有帶去大陸教課用(因為之前我提到剛去過北京)。所以,他的話裡面就回應了跟我相類似的兩件事情,而且我發現他們會配合我的語氣聲調來調整他們的講話方式,而我也會做同樣的事情來跟上他們。這種現象稱做mirroring,在人際交往上經常能看到,非常有意思。類似這樣的情形,假如我focus重點不一樣,例如以為他是要講他自己看了甚麼書,就會miss掉說話者的原先用意。
看來我從這個團體中會學習到的,不只是憂鬱症的照護,還有一些人際溝通的技巧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