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馬修李卡德的快樂學這本書,裡面講了很多禪修的好處和技巧,因此讓我開始想把自己再度帶回那種比較寧靜的狀態。三年前在唸完研究所之後,我開始對各種修行的法門及ㄧ切只要跟心靈治療扯得上關係的事物感到興趣。於是我參加了各式各樣的團體和演講。不過,真正讓我感興趣的還是偏向另類治療及身心靈整合的方法等,因為我發現許多情緒上的問題,是無法借由單純的談話諮商達成的。尤其是對於那種書看太多以至於較難真正放空的人來說,治療時如果還是在思考邏輯上打轉,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幫助的。
快樂學這本書很棒的地方在於將佛學跟西方心理學裡一些相似的概念放在一起解釋,才具體了解到這兩者相同與不同的概念有哪些。而西方科學家正努力的利用研究打坐後人腦的變化,來更加了解人類的意識。而最近的親身體驗讓我覺得,台灣許多民俗身心靈治療,仔細分析可能還真的符合西方心理學對人類心理的一些假設。中西方的確各自擁有自己的法門,同樣通往幸福與快樂。
回到禪修,若能真的回到自己的中心,觀看這些情緒,許多外境的困難也通常能解決。但是回到自己的中心,究竟有多麼難呢。只能說,很難,通常遇到負面情緒上來,多半我們還是會想辦法去解決不舒服的感覺,所以我們會依照情緒的狀況而去做事情。這一陣子觀察自己的結果,發現自己在很多狀況之下,還是會忍不住生氣和自責,這是一種情緒上的模式,需要一再地被拆解。常常我自以為逃脫了某種模式,卻又發現自己其實只是找到另外一套方法去逃避或解釋原來的模式罷了。人的情緒習性很多時候還真的頑固呢。
很贊同這本書所倡導的,快樂是一種可以培養的情緒,我們最好花許多時間來培養這個情緒。至於如何培養,快來讀讀這本書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