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團體講到溝通的問題,尤其是因為隔代間因為不了解對方需要,常用自己角度來想事情,而產生的溝通問題。覺得最大的學習是,當不順利的事情發生時,最重要的並不是事情對或者不對,而是對對方的信任和愛。其中有位媽媽就分享說,女兒一次從學校打電話來,因為考試時忘記關手機,在考試期間突然響起來,哭著打電話回家,媽媽做的第一件事情並非責備女兒,也非責備老師或學校,而是去安慰女兒,讓她先暫時緩和了情緒,然後等後來事情處理完了,再把事情重頭到尾重新的分析一次給女兒聽,並且告訴她,雖然這件不幸的事情發生了,這世界上仍然有很多人愛著她,支持她。
重點在於,就算對方用的方式並非你喜歡的方式,他們仍舊是愛你的,只是方法可能不太理想罷了。
覺得這世界上真的是千百種人都有,有媽媽因為女兒沒有辦法照她的意思切菜,就氣得半死,讓女兒原本的好心好意沒有被接收到。有媽媽卻能夠在情緒上有比較好的領悟,給予孩子比較好的照顧。不過,我也同時聽到了許多關於母親的心聲,對於她們來說,很多事情也是在摸索、在學習中進行著,沒有人天生就是溝通好手的。你知道你的伴侶,希望你怎麼去愛他嗎?你知道自己希望怎麼樣被愛嗎?仔細想一想,列下來,都會是很好的練習。
除了給予愛與接受愛的方式之外,我覺得薩提爾(Satir)所講的溝通的一致性,對於情緒健康也很有用。一致性的溝通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我們覺察自己的感受,並且認知和接納它們。我們願意面對它,而不帶著否認或投射。我們也不即刻作反應,只是誠實地和成感受相處。第二層次上,則是放開投射和期待,改變觀點,將焦點放在深層而內在的自我。在這個層次的人,顯現出和諧而充滿能量的高自我價值感,他們平和而自在地與自我、與他人相處,並且與情境連結。第三個層次則進入到靈性與人類普遍性,覺察宇宙的生命力,創造、支持並且提升了人類和其他萬物的成長。
在溝通當中我們有三種選擇:使用不一致的字眼和一致的情感、使用一致的字眼和不一致的情感、使用一致的字眼和一致的情感。不一致的訊息代表了否認、投射和忽略,不一致行為透露出我們卡在關係中時求生存的需求。我們不是故意要不一致,而是缺乏覺察。憂鬱基本上就是一些壓抑在底下的情緒,沒辦法得到一致性的表達,因此,我們要學會怎麼樣去將情緒和行為過程一致化,也就是說放掉一些過去自動化的不一致反應,讓自己的深層情緒更真誠地表達出來,這樣就能減輕憂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