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出版社出了一本書叫做是:慢愛,最主要是教做愛的技巧。同樣一家出版社出了另外一本,同要也是教做愛技巧的書,叫做:快愛,並且從五分鐘到三十分鐘時間不等的性愛都幫你規劃好了。(註:圖片為快愛裡面的炒飯圖)
該說甚麼呢?讓我嘆為觀止的是性和愛的議題,原來是可以用這麼樣規則化、公式化的方式來販賣啊。
昨天和一個接觸過身心靈課程的學長聊天,說到像是奧修等的靈修團體,現在也都越來越商業化了,在印度甚至蓋起了度假旅館,經營起某個族群才能消費得起的心靈療程的生意。
除了嘆口氣,也不知道該說甚麼才好。
也許該好好接受,這個社會本來就是這樣的?在台灣、在美國,甚至在大陸,心理治療理所當然的可以是一種商品,用各式各樣的方式來販售給需要的人?只是當我在聽到一些故事是,為了去上心理治療或成長課程,而去借了一大筆錢,然後去參加完後,又再回來努力賺錢的故事,會覺得是不是又進入了另外一個商業社會下的消費模式而不自知呢?是不是參加完了出脫的心靈課程之後,我們仍舊要回到現實中來扮演錢奴的一個角色呢?
那些沒有錢、無法消費起這樣的昂貴心靈課程的人,就像我在這個免費憂鬱症家屬團體裡面遇到的一個患有癌症的媽媽、必須照顧重度憂鬱症及腳傷母親的女性、以及開車努力賺錢的六十歲阿桑運將,是不是注定從此在這如同印度種性制度輪迴的過程中,永遠居於一個邊緣的地位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