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22, 2008

存在主義取向

存在主義的東西真的很難去使用,可以說是一種思考的方式、一種生活的哲學。在心理諮商的使用上面,也沒有發展出一套技術,因為存在主義對於治療的假設是,幫助個案去了解,身為一個人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取向源自於幫助人們解決一些當代生活中的兩難困境,例如說孤立、疏離、無意義感等。存在主義取向裡的三個重要關鍵人物:

1.Victor Frankl:曾經是Freud的學生,後來受到存在主義哲學家著作如尼采的影響,他將自己的理論和心理治療的實踐基礎,建立在自由、責任、意義以及價值的追尋上面,反對Freud的決定論。他發展了意義治療法(logotherapy),認為現代仁雖然擁有生活的能力,但是缺乏為何而活的意義。治療過程的目標訂在激勵當事人透過生活中的事件,像是掙扎、工作與愛,來找到意義和目的。

2.Rollo May:從歐洲將存在主義引介至美國。認為存在需要勇氣,我們的選擇會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在我們的內在一直存在著掙扎,雖然我們想要透過成熟與獨立來達到成長,但是我們了解自我發展經常是個痛苦的歷程,因此我們經常掙扎在依賴的安全感,以及成長的喜悅與痛苦之間。因此他將治療目標放在;幫助人們探索生活的意義,並且應該把焦點放在對存在問題(性、親密)的關注而非單純的問題解決上面。

3.Yalom:治療焦點放在四個人類的終極關懷:死亡、自由、存在的孤獨,以及無意義。「人常常與別人和自己的某些部分分離,可是這些分裂的背後有一種更基本、和存在有關的孤獨-即使和別人有最愉快的互動,即使有圓滿的自我認識和整合,仍然存留的孤獨。存在孤獨是指自己和任何其他生命之間無法跨越的鴻溝,也是指一種更基本的孤獨-人與世界的分離。」

我覺得,存在主義所接觸到的問題,都是非常直接的人生大問題,好處是直接處理到最核心的議題,壞處則是,對於大多數的我們來說,若整天都在想這些問題,可能很難存活下去。但是我從這個學派受益很多,例如說,對於人性多了一些了解,因此可以理解到,當我們在處理一些人生議題、做抉擇時,所牽涉到比較深遠的問題,而不只是表面現象。但是我可能也得學習著,在某些事情上面,就停留在表面現象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