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演講又再次把之前從學校跟書上所學整理了一次,比較有意思的重點如下(講者:鄧惠文醫師):
一、腦袋無法一次處理很多訊號,因此需要做情緒紀錄,在事後回想時,就可以想到很多不同的角度以及處理和應變的方式。習慣性的潛意識想法經常主宰我們面對生活中的一些情緒事件的方式,因此如果可以掌握這些習慣性的想法,就可以慢慢的改變自己的性格。
二、紀錄情緒不只讓你能夠看到自己的情緒周期,也能讓你看到表層刺激反應下面的,更深層的情緒議題。
三、價值觀的單一往往是早成情緒空間變小的原因,米蘭昆德拉的不朽裡面有講到一對"非如此不可"的姊妹,姊姊認為情緒是可笑的,一定要不斷打破原則,甚至連老公都可以讓給其他女人,但她的痛苦變成持續打破慣性之後的空,甚麼情緒都沒有也會是痛苦的。妹妹則是甚麼事情都要照她的方式安排,包括餐廳沙拉的內容等,也常要穿戴代表自己的個性商品。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生活中的"非如此不可"越多,情緒空間越小。因此價值彈性越多變,情緒空間越大,這世界上真的沒有非甚麼不可的事情。
四、此外就是過去的創傷經驗會形成固著主題,驅使你重複過去關係的模式,因此了解自己的這個部分,就有機會復原。這部分可以藉由閱讀心靈工坊或張老師月刊等出版社的書籍,而去深入了解,因為很多未竟的成長任務,都需要我們一一去了解,才能有所超越、獲得成長。
五、情緒管理需要高度的自我覺察,因此常問自己:今天這件事情,我的上限在哪裡?ex.對於孩子,在適當的處罰之後,永遠要說我愛你!
六、情緒管理包含了正確解讀情緒,以及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例如有許多人雖然在表達憤怒,但其實他真正的感受是脆弱的、需要被疼愛的,因此想要人家呵護你,要展現弱的訊號,而不是反而武裝起自己。
七、你相信,性格式可以改變的嗎?從現在開始,就可以從你的生理面、心理面和社會面去著手改善,那麼十年後你會變得不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