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新時代的書叫做寶瓶同謀,Marilyn Ferguson原著,方智出版社出版。這本書的作者是從一九六七年開始,就開始觀察到許多人共同在謀畫一個更人道的社會,建立一個更和諧的世界。從一九八零到一九九零年,人們對於有關心靈的事物越來越感興趣,相對地降低了物質主義的價值觀,這個被作者稱為寶瓶同謀。生活素質的提升、關係的改善、慈悲與創造力等等,取代了成就和社會地位。人心開始朝多元化開放,對於別國的文化、原住民的文化也開始有學習的熱情,尤其重要的是個人內心的成長和靈性的擢升。胡因夢在序裡面說道,這份精神能幫我們打破普遍存在的迷信、權威崇拜、教條主義、傳統的包袱和各種扭曲的觀念。
我很喜歡講的關係轉變的這一章(十二章),我想摘錄跟伴侶關係相關的一些段落,一方面自己可以多讀幾遍,一方面也跟大家討論分享。
一、人格的轉變使人離開舊世界,他舊有的人際生活圈,而重新和有共同價值觀的親朋好友在一起,你無法要他對舊世界恢復希望,或阻止他。(這我有很深的感受,從國外回來以後整個無法適應台灣工作職場的要求和傳統觀念,這又跟下面一點有關)
二、風俗習慣對我們的生活一直行使著微妙的影響力,文化的規範就是就是主宰我們生活的種種假設,而且從未受到檢查。我們習慣自己的角色,然後角色變成習慣,終而一成不變。(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努力想去看清楚,去誠懇的愛,不傷害別人。
三、家庭、婚姻等並不是真正的制度,而是百萬重關係加在百萬重關係上面,因而形成連結。這種連結只有擺在個體的層次上,因而只有擺在一種動態過程中,才有可能理解。社會習俗或許是最後的文化昏睡狀態。(最後這句話我覺得好經典)
四、根據古老的智慧,發現自我總是涉及在自己身上發現異性的特質。我們一旦在自己之內完成這一切質素,我們就不必再依賴他人獲取這些質素。我們的文化中,貼上愛的標籤的那些東西,有很多其實都是對我們內在遺失的另一半的迷戀或需求。(這實在是太正確了)
五、自我轉變以後,會突破文化角色分派的分部式結構。只要我們一直努力要使行為和感情符合社會的職務分配,丈夫、妻子、父親、兒子、女兒、姊妹、親友等這一類傳統的說法就無法把我們當一個人看待,甚至還會遮掩真正的我們。(這讓我想到中國文化裡面,關係比個人重要許多的情況)
六、關係的改變最大的一股力量就是恐懼的轉變。大部分的親密關係,在表面之下,往往是以恐懼為樞紐。我們害怕未知,害怕受人拒絕、喪失甚麼東西。許多人在自己的最親密的關係中追求的不是庇護所,反而是一層防禦。所以,不論是經由靜坐、社會運動、自我肯定訓練、靜思、est等等方法,如果有一方打破了這種恐懼和制約,他們的關係就進入他們不熟悉的領域。(這是我很努力在走的方向)
七、我們的恐懼、動機、需要皆屬個人獨有,我們只有以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某個時機才能了解。我們還記得自己以前曾經排斥過一些觀念,但是我們一旦體驗過這些觀念,這些觀念將在我們生活中成為最重要的事物。
八、不論個人轉變的代價如何,到最後我們都會發現,我們最大的責任在於好好利用我們的潛能--自己能怎樣就怎樣。已忘我們總是出賣這種資產,毀壞了心理與生理的健康。羅撒克說,在心底深處,我們大部分人"都因為過著真實底層次之下的生活而感到罪疚,所以有病"。
九、心理學家賈福指出,兩個人合起來,可以是成長、支持、健康的源頭,也可以是互相傷害的源頭--後者,他稱之為"致命的二分體(lethal dyads)"。一個封閉的關係--譬如自然界一個封閉的系統--會喪失能量。一個老師說,"以往那種傳統的關係是排外的,自我按摩的。這種關係使我們比自己一個人還要孤立。這種關係現在唯一的差別只是,現在是兩個人的孤立--一座孤島。"
十、"我這一生,每當我需要一個實質上很強大的人的時候,我就會遇到。他們每一個都帶著我走到一個階段,然後就是整合; 然後下一個就出現了。這種遭遇常常伴有一種很深的熟識感以及靈魂涉入的感覺。"對於我們的潛能而言,這種愛的、轉變的友誼是一種指南針。這種友誼有解放、充實、喚醒、充電的力量。你不必對這種具有轉變力量的友誼"做功"。它有一種奇異的強烈、寧靜和精神的連結。
十一、"問愛是甚麼",克里希那穆提說,"你會嚇得不敢知道答案...你必須拆掉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房子,你可能永遠再也回不了原來的寺廟。"他說,愛不是恐懼,愛不是依賴、嫉妒、佔有、支配、責任、義務、自憐,或者傳統上加諸愛的任何東西。"如果你能夠去除這一切,彷如雨水洗去樹葉上多日的灰塵,而非硬生生的剝除,你就會看見這朵人類渴望多時的花朵。"
十二、要想擁有一種轉變的關係,你必須開放,而且能夠受傷害。印度上師拉吉尼希說,大部份人都只是在邊緣互相碰觸。"要碰觸到他人的核心,你自己必須革命。你想在核心碰觸一個人,你必須讓他先碰觸到你的核心。"
十三、轉變的關係特質在於"信任"。兩邊都不必防備甚麼。兩邊都知道誰都不佔便宜,也不會引發不必要的痛苦,兩邊都可以冒險、探索,不須要假裝、做表面。任一邊的每一個層面都是受歡迎的,而非只有"認可"的行為才受歡迎。兩邊將超越競爭的制約,開始合作。他們雖然是兩個人,可是卻超過兩個人。她們彼此挑戰,他們在對方的驚奇上感到快樂。
十四、 這種轉變的關係是兩個人朝向意義同行的旅程。這個過程本身就是顛峰,無可妥協。我們忠誠的對象是能力、工作,而非人。西蒙波娃說,"真正的愛,應該建立在彼此承認兩個人的自由之上。這樣兩個人才能體驗自己既是自己又是對方。兩個人都不必放棄超越,都不必削足適履兩人相合將彰顯他們在這個世界的價值與目標。"
十五、由於轉變的關係其中的變化是不斷的,所以也就沒有甚麼事是理所當然的。每一個伴侶都警覺對方的存在。他們的關係永遠是新的,永遠是一個實驗,永遠自由的可能怎樣就怎樣。這種關係以一種平安為基礎,這種平安之所以自由,就是因為放棄了絕對的肯定。
十六、這種轉變關係是自己界定自己; 絕不因為社會說它應該怎樣而去"證實"社會所說的話。它只是努力符合其中參與者的需要。這其中或許有指導原則,甚至也可以有彈性的協定,可是就是沒有規定。愛是一種脈絡,不是行為。愛不是商品,所以不能輸、贏、賺、偷、失去。這一層關係不會因為其中一方去關心別人而貶損。我們可以同時擁有多重轉變關係,毫無困難。
十七、在轉變關係中,兩個伴侶都會覺得自己與整體、與社群是相繫的。他們會有新的能力,能夠對很多人給予並接受愛、歡樂、同情。
十八、道家有謂,"不尋求契合,便得統一。"轉變的過程的種種的變化之一就是東方哲學所謂"執著"的消退。不執著是一種不固執的慈悲,一種接受現實而不渴求的愛。不執著與一廂情願完全相反。嫉妒、恐懼、不安、內疚這一類情緒並不容易消失,可是整體的型態卻是會變的。對於某些人而言,這意味著面對並且超越內在的矛盾--譬如渴望自由又希望對自己的伴侶忠誠。調和這種內在深層的衝突很難,很痛苦,但是,對很多人而言,又深有所獲(的確是,深有同感)。
十九、"我花了兩年時間才學會愛而不佔有。我一經想通,我就決定,如果我結婚,我就是這個樣子。而現在,我已經結婚十三年了。我已經學會,你能愛的不只一個人; 你會嫉妒,但你不可能獨占一個人; 想這樣,只有絕望。我們無法佔有甚麼東西,更別說佔有對方。"先生和妻子不佔有對方,父母不佔有孩子。 (嗯我還在學,一開始很痛苦,習慣後發現無法忍受一般佔有的愛)
二十、對於很多人而言,要他放棄獨佔的關係卻時是最困難的。有的人到最後決定的是指對他主要關係人有性的表達。有的人則是對他主要的關係人給予優先,但不再獨佔。獨佔性關係的需要是一種文化的產物--儘管種種證據和人的行為都與此相反。對於很多人而言,要他放棄獨佔的需求是一切範型轉換中最困難的。但是如果他們想對其他人真實,那麼放棄獨佔性就是必要的。
最後,分享一點感想。我覺得在進入新的感情型態之後,最困難的部分,就是沒有任何腳本可以依循。小說、電視和電影裡面的腳本多半是舊式關係的典範,因此只能自己去摸索與想像。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我好像比較能夠真正的去享受感情,並且接受感情本來就是沒有規則跟道理可循的。我在想老闆的國科會計畫預計在三年後發展出一套可供本土使用的伴侶諮商手冊,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希望這件事情能順利進行。
1 comment:
題目:哪齣刻骨銘心的愛情電影你最喜歡? (前往討論區發表意見!)
投票期間:2008-10-06 ~ 10-13 總投票數:3,623票
【鐵達尼號】 49.2% (1783票) 【新不了情】 12.3% (444票) 【斷背山】 4.1% (147票) 【贖罪】 1.5% (57票) 【生日快樂】 4.4% (158票) 【梁祝】 10.8% (390票) 【腦海中的橡皮擦】 8.3% (302票) 【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 9.4% (342票) 前往投票| 前往討論區| 投票歷史區| 回電影首頁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