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26, 2008

情感轉移的讀書筆記

今天讀到了情感轉移的部分,這個部份是我一直感到非常有興趣的。所謂的情感轉移指的是存在於人與客體之間的各種想法和情緒。這些想法和情緒大部分是察覺不到的,是一種潛意識的作用,受到早年生活經驗的影響,個人會不自覺的把早年與父母互動下的各種感覺、想法、情緒等,表現在周遭的人身上,這就是情感轉移的現象。

例如說,你可能會說不上來的討厭或喜歡一個人。也就是說,你現在當下的行為反應,有可能是在呼喚一個未竟的、未克服的、未整合好的過去經驗。

情感轉移又分成四類:依賴、權力、性和討好,各有不同的表現。

情感轉移不見得是不好的現象,有時候可說明治療關係已經建立,個案覺得可以自在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感覺和慾望。因此諮商師要做的是去協助當事人了解喜歡或討厭諮商師的原因,而不是責備其態度不當,而且不能假裝沒有這回事情,因為情感轉移不會憑空消失,反而會在潛意識裡更影響個案。

情感轉移會使的人在人際關係上失去分際(boundary),個案會把自己的問題錯認為是別人的問題,或把別人的問題當作自己的問題。因此個案和重要他人的關係很不容易有明顯的界線,有很多的自我防衛,以至於背離了自己的情緒,對人際關係的不穩定與惡化,變得茫然無知而感到痛苦,或造成他人的痛苦。

情感轉移是個案跟這個世界溝通的一種方式,隨時隨地驅使個案的行為,並且扭曲對現象真實的認識。情感轉移越多的人,莫名的情緒就越多,在自我了解上產生抗阻(resistance),對自我認識的探索越難,也越少。不過,假使能夠以冷靜、客觀、沉著的態度來引導個案,處理個案強烈的情緒反應,則個案也可以比較了解自己內心深處潛意識的慾望和幻想,是如何影響當下的生活適應和人際關係。

增加情感轉移的方法如下(曾經看過有人把妹的時候用,好像也很有效):

1.鼓勵自由聯想-讓個案能夠想到甚麼就說甚麼,當他能夠做到自由自在的討論內心的世界時,比較容易流露真情和慾望,所提供的材料也會越真實,與治療師的互動也會比較深。

2.保持中性的態度-治療師要能夠做到像是一面鏡子或螢幕,容許個案將其內心世界投射在鏡子或螢幕上面,而保持中性的態度,有助於個案不會顧忌被評價,而能自然的把想法和感覺說出來、做出來。

3.增加晤談的頻率-治療師可根據情感轉移的狀況調整晤談的頻率,例如說個案若每次都有講不完的生活事件,可將每周一次的晤談調高為兩次,這樣就可以因為沒有太多生活事件可談,而使得個案被迫轉談內心事件。

4.鼓勵個案探索與治療師的關係經驗-幫助個案了解自己是如何與他人互動,這樣子對個案與其他人的關係也會有幫助。

如何處理情感轉移?

1.以提醒和關心的口吻提醒個案,是否覺察到已經背離基本架構或治療關係的界線。

2.不要立即滿足個案的慾望,讓個案有機會覺察自己內在慾望及其不適當的表達方式。

3.滿足個案慾望之前要先處理和探索個案的潛意識慾望,包括探討其要求或背後的動機和可能的意義,以及有沒有更適當的方式,來滿足其慾望。

4.處理治療關係優先於問題內容,也就是先處理發生在治療室裡所上演的人際互動過程,而非談話內容。

嗯,我是乖小孩,今天有讀書喔!呵呵。我覺得情感轉移會不會就是佛教裡面說的因緣,這樣來說的話,我們若要破解我們之前所種下的因,對自己要有一番徹底的了解才行。若能時時觀照自己在當下所產生的各種情緒、慾念、想法等,就比較能避免變成一個情緒經常受到過去影響,而被無意識操縱的機器人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