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個月以來,都在幫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找一些在美國的相關資訊,同時也加入了TPN(Taiwan Psychology Network)的Blog Team。發現自己還是在找尋主題、內容設定上面最能感覺到成就感。那時候在政大工作時,常常利用工作閒暇之餘,免費幫忙翻譯一些傳播哲學的東西,甚至別人給我錢還會退回,就是因為覺得基本上,翻譯這些讓我快樂的東西,根本上就是我賺到了,錢就捐出來給更需要的人吧。
我想我真的是天生反骨,可是在社會上行走,好像光靠反叛是沒有用的。於是我好像一直都在找一個能讓我心服口服的秩序,一面擔心學習這些秩序之後要扼殺自己多少的創造細胞。
然後我開始學會幾招,自娛娛人的把戲。
在混亂之中,創造出自己想要的次序:例如說在一大堆枯燥無味的資料裡面查詢,然後最後形成一篇報告,例如在和國內外政府單位和協辦的醫院單位間形成一個叫做記者會的故事。二是在假設之外,找尋更多的假設,這在探討人情世故的時候最容易用上,防止自己過於有偏見。就創造力的定義上來說,前者是收斂性思考,後者則是擴散性思考,兩者對創造力來說都很重要。
美國創造力協會將在2008年新加坡舉辦一場關於跨文化創造力的國際研討會,覺得文化這個主題真的滿有趣的,可以探討的範圍也很廣,不過也很難,現在的我會覺得,如果只是泛泛的討論,可能不會有結果。那麼究竟要怎麼去討論這些文化變項之間的關係呢。又討論完了之後,又怎麼使用這個模型去探討及改變人類生活?
我想我需要再念更多的書,否則恐怕也只能永遠在淺淺的表層這樣去論述創造力吧。還有我真的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好老師,否則這人生一路上遇到這麼多事情,卻無法make sense,可能都浪費了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